本文作者:访客

药价大战一触即发!特朗普向“辉瑞们”下60天最后通牒,谁能笑到最后?

访客 2025-08-04 14:09:36 5
药价大战一触即发!特朗普向“辉瑞们”下60天最后通牒,谁能笑到最后?摘要: 7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布一封公开信,向17家全球制药巨头下发“最后通牒”,要...

7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布一封公开信,向17家全球制药巨头下发“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60天内拿出切实可行的降价方案,否则将面临来自政府“武器库中一切工具”的全面施压。

辉瑞、艾伯维、诺华、诺和诺德、礼来、BMS等TOP药企全部在列,还包括不久前刚刚承诺在美国投资高达500亿美元的阿斯利康

此番强硬表态,被认为是今年5月特朗普重新签署“最惠国药价政策”后的进一步升级,显示出其在“药价改革”议题上的耐心已逼近极限。

特朗普指出,当前药企提供的方案“空洞无力”,并首次明确提出9月29日为最后期限,要求制药商全面执行“最惠国定价”机制(MFN pricing),即确保美国所支付的药价不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特朗普强调,此举不仅针对现有药品,也将扩展至所有即将上市的新药,覆盖Medicare、Medicaid与商业保险支付体系。

公开信发布后,全球制药股集体下挫——诺和诺德与BMS跌近5%,GSK与默沙东跌幅逾4%,赛诺菲更重挫超过7%。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总统直接下场参与整改,任何风向都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甚至重整现有全球药品定价体系。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场看似“模仿”集采的改革至今仍未拿出类似“以量换价”的切实方案。美国立法体系复杂,药企与政府的拉锯仍在初期,在特朗普原本设想的30%-80%降幅之间,双方最终会寻得一个怎样的新平衡?

药价改革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全世界都在等待特朗普啃下这块硬骨头。

01、60天内降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多年以来,特朗普一直对一件事耿耿于怀:同样是发达国家,欧洲的药价为什么比美国便宜?在他看来,美国人在药价问题上一定是“吃了大亏”。

在第一任期内,特朗普就提出了“最惠国定价”的想法。在他的认知中,美国政府一方面每年通过医保体系和科研基金为制药企业提供巨额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却“被迫”以远高于他国的价格采购药品,为全球药品研发买单。

今年5月,特朗普再接再厉,签下“最惠国”计划,称他希望将许多美国药品价格与经济状况相似的国家的价格挂钩。要求将美国处方药和药品价格将立即降低30%-80%,以此节省数万亿美元支出。

2025年5月12日,特朗普总统签署最惠国行政命令/AP Images

触及药企核心利益,实际操作起来绝非易事。据海外媒体报道,截至目前美国政府与药企已展开多轮讨论,不过美国政府至今连政策制定最为基础的信息,如药企在欧洲的实际定价,都因涉及“商业机密”而无从获取。锚点不明,所谓的“价格对标”就难以落地。

本次“60天最后通牒”的下发,似乎说明特朗普的耐心已经用尽。他直言不会再接受“转嫁责任、寻求补贴”的妥协策略,只接受“立竿见影的降价措施”。

在公开信中,他提出两项核心改革:一是推进处方药直销模式,绕开中间商,由药企直接向患者销售药物;二是将利用贸易政策支持制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价格,但这些收入必须直接用于降低美国患者和纳税人的药品价格。

面对特朗普的“最后通牒”,药企反应不一,不过此前持续良久的僵持态度,出现了一些让步的迹象。比如辉瑞表示与政府展开“富有成效的沟通”;诺和诺德称将“继续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礼来、诺和诺德等部分企业也正试图绕开中间商,直接面向患者降低购药成本。

不过,一个老问题是,该项政策的法律基础并不稳固。一些美国分析师指出,特朗普政府可能缺乏足够法律依据来强制执行该类跨国价格联动。

02、多重黑天鹅下的“应激反应”

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刚过半年,全球制药行业已受到一连串“黑天鹅”冲击:从削经费、裁监管,到产业链重构的关税威胁,再到动摇行业根基的药价重塑。

当这些变量逐渐累加,整个行业都陷入一种不确定的“应激状态”中——“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先看机构改革,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提交的2026财年预算案引发科学界强烈震动。根据草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470亿美元预算可能被削减40%、约180亿美元,其下属的27个研究所也将合并为8个。据7月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发布评估指出,这一举措将导致新药上市数量每年平均减少约两个,未来三十年内进入一期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候选数量减少20个。

尽管7月31日美国参议院拨款委员会否决该削减提案,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已对行业研发预期形成压制效应。

除了削减研发预算,特朗普政府裁撤的3500名FDA员工,使该机构元气大伤。比如近期FDA未能按时审批Novavax疫苗产品,虽最终要求补充数据重燃获批希望,但已引发行业对审评效率的担忧。

据CBO预测,如果FDA新药审评时间延长9个月:第一个十年将减少3款新药进入市场;第二和第三个十年分别减少10款。根据预算案,特朗普政府为FDA提出2026年68亿美元预算申请,相比2025年减少约5.5%。这可能进一步制约FDA在新药审评和监管方面的资源和效率。

再看关税威胁,在7月8日的内阁会议上,特朗普再次提出可能对外国制造的药品加征高达200%的关税。他表示计划给予制药商至少一年的时间,将其生产业务转移至美国。

美国年进口处方药规模逾2000亿美元,若关税政策落地,是谁都承担不起的损失。因此,不少跨国药企积极行动,用“投资+让步”换取空间与缓冲:礼来宣布270亿美元投资,用于新建四家美国工厂;强生承诺四年投550亿美元扩大美国制造;诺华追加230亿美元,布局本地化生产;罗氏、阿斯利康则表示五年内将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

砍预算、征关税、压药价,尽管特朗普式的“恐吓”多于实际行动,但不难看出一个更深层的趋势:全球创新药价格锚点正在重新定义。

当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医保基金普遍承压,不仅是美国,中国也在探索如“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等制度变革。谁还能为高价创新药买单?资源该优先保障谁的利益?这些问题,正深刻影响医药产业的可持续性走向。

03、大规模裁员启动

就在特朗普公开信发布之际,全球药企正迎来财报季,数字清晰表明:美国市场仍是各大跨国药企最重要的现金来源。

  • 阿斯利康:2025年上半年在美收入119.7亿美元(+12%),占全球收入比重超40%;对比之下,中国区仅35.15亿美元(+5%),占比13%。
  • 赛诺菲:上半年美国市场收入95.35亿欧元(约104.51亿美元,+16.4%),占比48%,远超欧洲与中国市场的体量和增速。
  • 默沙东:上半年美国市场收入162.54亿美元,占比58.7%,然而中国区收入同比下降70%至10.75亿美元,仅占全球制药业务的3.9%。

作为“收入大头”的美国,一定是跨国药企的关注焦点,当政策不确定性袭来,注定要伴随新一轮“降本增效”的生死周期。

7月29日,默沙东在二季度财报中披露,将启动一项全面成本削减计划,目标是到2027年底每年节省30亿美元。据外媒7月31日报道,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默沙东将裁撤约6000名员工,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8%。

在制药巨头的生存焦虑中,一半是赶工新药开发进度,一半就是应付专利悬崖。默沙东这一裁员潮的核心背景,就是其“现金奶牛”K药即将在2028年面临美国专利过期。作为行业“药王”,默沙东业绩高度依赖 K 药,该产品上半年销售额为 151.76 亿美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今年4月,默沙东已预警称,美国对部分国家(尤其中国)加征关税及他国报复性关税,将造成2亿美元损失,K 药首当其冲。

此外,疫苗巨头Moderna也加入了裁员的行列。7月31日,公司首席执行Stéphane Bancel宣布:将在年底前裁员约10%,将员工总数从5800人缩减至5000人以内。

尽管Moderna曾试图通过削减15亿美元运营成本、收缩研发投入来避免裁员,但随着新冠疫苗Spikevax销量暴跌,现实逼迫公司“断臂求生”。今年一季度,Moderna营收仅1亿美元,净亏损高达10亿美元。

不只是默沙东和Moderna,“过紧日子”已是时下行业共识。

今年初,在公布2024年财报的同时,BMS推出了新的成本削减计划,即到2027年底削减20亿美元成本;辉瑞正在将其降本目标从45亿美元提高至77亿美元,同样计划于2027年内完成;拜耳在过去两年已裁撤11,000名员工,目标是到2026年节省20亿欧元。

不过,大厂的“收编”,对中国高价值创新药资产来说不失为一个好机会。有行业人士指出:相比自己烧钱搞研发,有时License-in对于大厂更具性价比。

据医药魔方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药交易总金额达1304亿美元,同比+58%;其中,中国参与交易占据近50%金额、30%数量。全球性制药行业市场压力下,中国创新药资产已成为下一代核心研发力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