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纪录!晶泰科技甩出近60亿美元大单,AI制药终于等来“丰收季”?

AI制药又爆发了?
从全球范围来看,今年6月份AI制药领域已经“晒”了好几笔大单:诺和诺德与AI制药公司Deep Apple Therapeutics达成8.12亿美元合作;礼来与AI制药公司Juvena Therapeutics签署合作协议,交易金额超过6.5亿美元;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聚焦AI驱动的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开发,交易总潜在价值超过53亿美元……
来到8月,AI制药领域还在狠狠“吸金”。
近日,港股“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发布公告称,集团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晶泰)与DoveTree Medicines LLC及其联属公司(DoveTree)订立了一份最终协议。
根据该协议,晶泰科技将利用其基于“AI+机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为DoveTree选定的多个主要针对肿瘤学、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失调领域的靶点,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类候选药物,同时DoveTree将获得以上产品全球范围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目前,晶泰科技已收到最终协议项下约定的5100万美元的首付款。公告还提到,在最终协议的条款规限下,晶泰科技有权获得4900万美元的进一步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金额达58.9亿美元的潜在监管里程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产品年度净销售额的潜在个位数百分点的特许权使用费。
据了解,这笔交易总规模达到59.9亿美元的订单,是迄今全球AI药物发现领域公开的最大单笔合作,也是中国生物医药史上排名前列的License-out交易。
大单落地,资本市场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8月6日,晶泰科技股价盘中一度急涨22.73%,触及8.1港元高点,收盘涨幅收窄至12.42%,报7.42港元。
那么,巨额资金加速涌入,是否意味着AI制药的质变期已经到来?我们就晶泰科技这起合作简单谈谈。
“医药传奇”下场,瞄准前沿赛道
DoveTree的背景不简单。
公开资料显示,DoveTree是一家创新生物制药公司,由生物制药界的传奇人物Gregory Verdine博士创立,专注于开发高价值的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管线,以覆盖免疫、癌症、神经疾病等重病、慢病领域中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据了解,无论是在学术界、产业带还是资本圈,DoveTree创始人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哈佛大学化学系终身教授,开创“订书肽”(Stapled Peptides)技术,攻克传统“不可成药”靶点(如RAS、β-Catenin),推动了“制药业范式革命”;主导开发3款FDA批准药物(罗米地辛、帕立瑞韦、格卡瑞韦),累计销售额超百亿美元;创立超12家生物科技公司,其中5家上市;先后担任Third Rock Ventures、Andreessen Horowitz(a16z)等顶级风投机构合伙人……
有“医药传奇”参与,DoveTree和晶泰科技的这起合作更显意义重大,也进一步证明了AI制药仍是值得押注的赛道。
目前,AI制药的价值毋庸置疑,其已经成为医药研发打破“3个10”(10个亿投入、10年时间以及不到10%的成功率)魔咒的关键。
根据英伟达公开的数据,使用AI技术可使药物早期发现所需时间缩短至1/3倍,成本节省至1/200倍。另外,波士顿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I期临床试验中,AI生成的药物分子成功率高达80%-90%,高于50%的历史平均水平。
因此,当前制药领域正在持续深入AI布局,以推动行业新一轮进化和革新。尤其是专注FIC管线开发的创新药企如DoveTree,立足技术前沿的信念感只会更强,当然在引入外部技术资源时也会更加严格和谨慎。
这样来看,晶泰科技能够拿下近60亿美元的大单,显然不是靠运气,一切取决于硬实力。
晶泰科技,AI制药领域“领头羊”?
Gregory Verdine表示,“AI已成为攻克具有研发挑战性的创新靶点的关键技术,而晶泰科技的算法、算力、机器人技术在准确度和规模化方面已走在AI制药行业前沿。本次合作将整合公司在靶点生物学及药物开发领域的前瞻洞见与丰富的成功经验,以及晶泰科技‘AI+机器人自动化’驱动的‘从0到1’新药发现平台能力。”
在人工智能驱动科技创新(AI for Science)层面,晶泰科技确实算稀缺标的。
从财报可以了解到,基于AI+机器人的模式,晶泰科技打造了行业独有的“高通量实验-高质量数据-高智能模型”飞轮:机器人实验室平台7*24小时地进行实验,并高速积累“高质量数据”,这些数据被用于训练各类AI模型,这些模型可应用于包括靶点解析、虚拟筛选、合成策略推荐、合成反应结果预测、专利搜索及结构化地整理数据等环节。
晶泰科技认为,以“高质量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垂直领域AI for Science模型将成为颠覆性力量。
另外,该集团也构建了XtalFold™结构建模平台、XenProT™生成式AI平台、Xentient™判别式AI平台等,持续在深度人源化、高通量人源化、pH依赖改造等技术上深耕。2024年,凭借全球领先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算法 XtalFold™,集团与强生、优时比等跨国药企达成商业授权协议,获得了顶尖药企的背书。
基于这样的发展表现,不少券商已将晶泰科技视为国内AI制药领域的“领头羊”,拿下商业大单会更具优势。而随着这类企业的商业运作越来越成熟,AI制药的增长故事应该还是可以期待的。
靠资源整合,打破AI制药的发展枷锁
就业绩表现而言,晶泰科技完全是商业化早期的模样。
业绩公告显示,2021-2024年,晶泰科技分别实现收入6280万元、1.33亿元、1.74亿元、2.66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21.37亿元、14.39亿元、19.06亿元、15.15亿元;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2.71亿元、4.37亿元、5.22亿元、4.57亿元,4年累计亏损约16.87亿元。
从中还是可以窥见一些比较“骨感”的现实。
具体而言,现阶段AI制药仍有难以摆脱的枷锁,主要表现在算法准确性与可靠性不足、高质量数据匮乏、复合型人才短缺、监管框架不完善等诸多方面。
显然,AI制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截至目前,医药领域也尚无完全由AI主导设计并成功上市的药物。
而在商业化早期,研发攻关仍是相关企业的核心使命。以晶泰科技为例。财报显示,2021-2024年公司的研发开支分别为2.12亿元、3.59亿元、4.81亿元、4.18亿元,超出了收入规模,利润空间无可避免地缩小。
考虑到AI制药“变现难”,晶泰科技其实已跨界到“AI+新能源”“AI+新材料”等领域。财报显示,过去一年,晶泰科技的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和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分别贡献了1.63亿元和1.04亿元的收入,其中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收入同比增长87.8%,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从49.7%涨至61.09%。
可以看出,晶泰科技的业务重心有了一定转移。
但不可否认AI制药对医药产业的技术价值及革新作用,将医药与AI紧密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尽管有过沉寂,但AI制药产业的扩张趋势是不变的。
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19-2024年,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由0.7亿元增加至7.3亿元,年复合增速达47.8%;预计2025-2028年该市场规模将由12.1亿元增加至58.6亿元,年复合增速达68.3%。
这背后,各大企业开展的战略合作正在推波助澜,业内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资源整合对产业突破的重要性。
此次合作中,晶泰科技就表示:“双方将深度融合Verdine团队的生物学机制研究、靶点选择和商业化开发能力,与晶泰控股AI驱动的药物研发技术优势,共同推进一系列高潜力管线项目。”随着外部资金的注入,晶泰科技业绩改善的确定性或在持续增强。据悉,本次订单金额是去年公司营收的150倍以上。
总体而言,挑战在前,我们尚难以断言AI制药的“奇点时刻”何时到来,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各大企业从“讲概念”到“求务实”,愈发重视产业协同,AI制药的黄金期应该会更加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