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手回集团三闯港交所,保险中介境外上市成新趋势

访客 2025-05-20 17:19:23 5
手回集团三闯港交所,保险中介境外上市成新趋势摘要: 本报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保险科技中介领域正掀起一股境外上市热潮。近日,“小雨伞”保险经纪母公司手回集团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成为行业焦点。这已是该公司第三次尝试登陆港交所,前两次提...

手回集团三闯港交所,保险中介境外上市成新趋势

本报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保险科技中介领域正掀起一股境外上市热潮。

近日,“小雨伞”保险经纪母公司手回集团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成为行业焦点。这是该公司第三次尝试登陆港交所,前两次申请均因有效期满六个月而失效。

2023年以来,国内保险中介机构纷纷向美股或港股递交上市申请,部分企业成功圆梦:车车科技、有家保险等四家机构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众淼控股也在港交所“敲钟”。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如愿以偿,例如圆心科技虽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却暂缓了上市计划,甚至开始谋划打包出售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波保险中介机构扎堆上市的浪潮,既是对资本对赌协议的回应,也是破解盈利困境的重要出路。

资本驱动下的保险科技中介上市潮

手回集团此次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标志着其作为一家线上人身险中介服务提供商迈出了关键一步。根据招股书披露,手回集团致力于构建以保险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人身险交易及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保险解决方案。

在业务模式上,手回集团依托小雨伞、咔嚓保和牛保100三大平台,覆盖多种销售场景。其中,小雨伞平台专注于在线直接分销;咔嚓保则通过保险代理人进行分销;牛保100则借助业务合作伙伴的力量完成分销任务。

手回集团分销的产品类型包括定制化产品和保险公司现有产品。数据显示,其定制产品的首年保费占比分别达到2022年的52.5%、2023年的59.0%以及2024年的40.5%。自成立以来,手回集团共分销超过1900个产品,其中包括超280个定制产品和超1600个保险公司现有产品。

财务数据方面,手回集团在2022年至2024年间营收分别为8.06亿元、16.34亿元和13.8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4.8%、33.8%和38.1%;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0.75亿元、2.53亿元和2.42亿元,净利润率则从2022年的9.3%提升至2024年的17.4%。按2023年长期人身险总保费计算,手回集团在中国线上保险中介服务机构中排名第二,占据7.3%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科技中介机构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自2007年泛华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以来,该领域的上市公司数量一直寥寥无几。直到2020年,慧择、天睿祥、水滴等公司陆续上市,才打破了这一沉寂局面。2023年9月,车车科技更是成为国内首家通过SPAC借壳成功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此后,保险科技中介机构IPO的消息不断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共有13家保险科技中介公司冲刺美港股市场,但仅有5家成功上市,其余8家公司仍处于等待期,包括拟赴美上市的恒光保险、元保、i云保、青民数科,以及递表港交所的手回集团、轻松健康集团、白鸽在线、圆心科技。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在资本盛宴中折戟沉沙。例如圆心科技,自2021年至2023年五次递交上市申请均告失败,2024年2月终于通过港交所聆讯,却再次选择暂缓上市计划。类似情况还有恒光保险,自2021年6月秘密递表后历经三次修订仍未明确上市时间;创世纪保险代理尽管在2023年11月高调启动纳斯达克上市仪式,但至今未披露具体进展。

进入2025年后,除手回集团外,其他多家企业也加入了上市行列。剔除轻松筹业务后的轻松健康集团于1月末向港交所递交申请,由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总部位于山东青岛的汽车保险售后服务提供商青民数科同期提交美股上市申请,计划在纳斯达克挂牌;聚焦场景险的互联网保险中介公司白鸽在线则于今年2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对赌倒逼与盈利困局的双重压力

为何保险科技中介机构在此时集中上市?中华联合保险集团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指出,这背后既有资本退出需求的推动,也有企业自身突破盈利瓶颈的考量。部分企业因对赌协议约束,不得不加快IPO进程;同时,当前多数保险科技企业的收入高度依赖销售佣金,盈利模式单一,希望通过上市提升品牌价值并优化战略布局。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进一步解释称,2015年起中国互联网保险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大量风险投资涌入保险科技赛道,并在疫情期间展现出显著的线上优势,推动OMO(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兴起。“这些风险投资通常设定5-7年的回收周期,因此近年来面临巨大退出压力,这也是保险科技企业扎堆上市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这些机构大多成立于2014-2017年间,正值互联网保险概念蓬勃发展的时期。如今,它们平均成立时间已超过7年,恰好进入对赌协议约定的退出窗口期。

在这样的压力下,许多尚未形成稳定盈利模式的企业被迫仓促启动上市程序。例如,圆心科技2020年至2022年累计亏损近25亿元,2023年上半年净亏损仍达5.73亿元;恒光保险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连续三年半亏损,金额分别为112.36万美元、156.99万美元和38.06万美元。

此外,随着报行合一政策的推进和去中介化趋势加剧,传统依赖佣金收入的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手回集团在招股书中坦言,其长期寿险产品的首年佣金率从2023年前五个月的39.1%降至2024年同期的25.2%,主要原因在于保险公司为应对政策变化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

邱剑表示,报行合一政策实施后,整个保险科技中介行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同时,传统保险公司积极布局自营渠道,削弱了中介角色的重要性。但他也指出,即便如此,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自营渠道占比通常不超过20%,因此依然看好保险中介科技赛道的未来潜力。

周瑾补充道,报行合一政策导致手续费支出平均下降30%以上,而保险中介机构的成本结构相对刚性,利润下滑甚至亏损成为常态。此外,自媒体和短视频直播工具的普及让保险公司及代理人能够通过私域流量直接获客展业,这对以流量获取为核心的互联网中介机构构成新的挑战。

不过,周瑾强调,中国保险科技仍有广阔发展空间。他建议,保险科技公司应立足客户需求和服务痛点,与保险公司建立长期共赢合作关系,在降本增效、长尾触达、深度挖掘等方面发力,为行业创造更多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冲刺IPO的企业大多选择美股或港股而非A股。周瑾认为,这主要基于投资人认可度和上市门槛的综合考量。一方面,海外投资人对中国庞大的保险市场兴趣浓厚,期待分享其成长红利;另一方面,海外资本市场对盈利水平要求较低、程序简单且周期更短,更适合当前阶段的保险科技企业。

科技故事能否撑起估值想象

讲述科技故事已成为保险科技中介IPO的核心环节。例如,i云保在其官网中自称是一家专注于赋能保险从业者的科技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保险机构及从业者提供“科技+服务”解决方案。

然而,实际运营中,佣金收入仍是这些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代表科技含量的技术服务收入占比极低。以慧择为例,2024年第三季度佣金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高达97%;水滴公司同期经纪业务收入占比85%;车车科技的这一比例更是接近99%,技术服务收入仅占1%。

既然如此,为何这些企业仍执着于讲述科技故事?邱剑解释称,港股对科技公司上市的要求较为严格,旨在确保企业具备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市值需达到40亿港元以上,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特专科技业务收益不低于2.5亿港元,同时满足研发资金投入和技术先进性认定等条件。美股亦有类似要求。

李文中则认为,科技赋能推动了保险中介运营模式创新,显著提升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同时,科技加持使保险中介区别于传统中介,避免了单一业务模式的局限性,为高成长提供了可能,并赢得资本市场青睐。

周瑾进一步指出,随着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保险中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轻资产模式使其能够快速变革旧模式并采用新技术,但也需要更多资本支持。从资本市场估值角度看,“保险+科技”的模式更受投资者欢迎,估值倍数往往是传统保险业态的数倍,因此保险中介更倾向于打造“科技”标签。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