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贵州助残日:榜样力量引领社会关爱新风尚

访客 2025-05-20 17:19:03 7
贵州助残日:榜样力量引领社会关爱新风尚摘要: 本报记者文梅 北京报道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2025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全国助残日设立35年来,始终承载...

贵州助残日:榜样力量引领社会关爱新风尚

本报记者文梅 北京报道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2025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设立35年来,全国助残日始终致力于打破社会偏见,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在这一背景下,贵州省残联于全国第35个助残日期间推出了一系列有爱、有趣且有益的活动,充分展现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全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深切关怀,为助残日注入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

艺术汇演亮点频现 自强精神打动人心

为了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贵州特殊艺术繁荣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5月15日至16日,第十一届贵州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在贵州广播电视台隆重举行。

本届汇演以“积善贵州·榜样力量”为主题,由贵州省残联联合多部门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省9个市州及贵州特教中职校共10支代表队参赛,参演节目达45个。经专家评审团严格评选,最终评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0个及优秀组织奖24个。

此次汇演中,原创节目成为最大亮点。贵阳市代表队带来的舞蹈《爱语山间》,通过肢体语言展现苗族山歌的独特韵味;六盘水市的《吉牛·吉祥》融合彝族传统服饰与奔放舞步,传递丰收喜悦;黔东南州的《布依手鼓冗来》则用非遗手鼓演绎现代节奏,实现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碰撞。这些作品不仅深植民族土壤,更通过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改编作品同样精彩纷呈。遵义市的舞蹈《愿被温柔以待》诠释肢体障碍者的坚韧与优雅;六盘水市视障歌手献唱的《如果你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以其空灵嗓音直击人心;毕节市的傩戏《撮泰吉》以古老面具艺术讲述生命故事,而听障学生完成的高难度京剧《梨花颂》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舞台上,残疾人表演者们以精湛技艺和饱满热情,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每一个细节。他们的表现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与超越,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坚守与颂扬。每一束舞台灯光,都映照着他们勇往直前的道路,激励更多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贵州省残疾人艺术汇演每四年举办一次,是全省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残疾人文艺盛会。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届汇演为契机,持续推动特殊艺术繁荣与创新,切实满足残疾人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展现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形象,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贡献残联力量。

贵州“村T”元气满满 非遗文化生生不息

5月1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时尚走秀在贵州“村T”舞台上演。来自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残疾人工作者以及视力障碍者等群体身着盛装,共同演绎了一场充满正能量的文化盛宴。巴黎残奥会游泳“三冠王”杨洪与多次斩获残奥会奖牌的杨光龙也走上T台,为家乡非遗文化代言。

此次活动以“积善贵州·融耀同行——美丽追梦人时尚之夜”为主题,在黔东南州凯里市苗侗风情园举行。贵州省残联将“残疾人励志+残疾人文创产品+公益助残”等元素融入“村”字品牌,通过系列文体活动展示残疾人永不服输的竞技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进一步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

台江县残疾绣娘张艳梅带着一件名为“万物祥生”的苗族鼓藏衣登上T台。这件手工制作的盛装,以土亮布为底,绣满了苗族祖先姜央和央妹的传说故事,以及苗寨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图案,象征着生命的繁衍与希望。

张艳梅3岁时因脊髓灰质炎导致双腿残疾,却凭借顽强毅力创办起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吸纳当地留守或残疾妇女从事刺绣加工,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与她一同登台的还有她的母亲潘玉珍。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曾背着大包苗绣远走他乡,后又身着苗族盛装走上国际T台,成为备受瞩目的“东方老奶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文化的传承。

潘丹寨县排莫村的蜡染手艺人杨而朗,虽失去右臂,仍坚持用左手重新拿起蜡刀,将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描绘成画作。她钟爱飞鸟翅膀的图案,想象自己也能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

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的盲人教师刘芳由志愿者搀扶走上“村T”。失明后的10余年间,她始终坚守教育一线,并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内心世界。当她身着民族服装站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时,再次展现出生命的无限可能。

当天高潮迭起的一幕出现在盲童李玉顺的演唱环节。他带来一首原创歌曲《一直在这里》,当歌声响起,现场灯光逐渐暗下,“村T”两侧观众自发打开手机闪光灯,形成一片星海。这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李玉顺前行的道路,也成为人们内心向善的真实写照。

一位从北京自驾而来的章女士感慨道:“听完李玉顺的歌声,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坚韧。这种纯粹的力量让我相信,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怀希望,就能创造奇迹。”

积善贵州探索新起点 残健融合共谱新画卷

5月18日,以“积善贵州·榜样力量”为主题的全国助残日宣传活动在贵阳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通过科技赋能、融合发展,激发社会广泛参与,全面展示了贵州省残疾人事业的新成果,大力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视障学生用手语舞蹈结合声光技术演绎对光明的追寻;聋人舞者将侗族大歌与彝族史诗融入现代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布依族传统服饰与细腻肢体语言传递出自信之美;听障表演者则以振动感知节奏,在琴键上奏响深情乐章。一幅残健共融的艺术画卷徐徐展开。

贵州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方胜表示,此次助残日活动是对“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部署的积极响应,也是向全省286万残疾人兄弟姐妹交出的一份暖心答卷。未来,贵州省残联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持续深化“积善贵州”行动,让每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党的温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还举行了贵州“智慧残联”启动仪式。该系统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围绕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等核心服务提供精准化支持。“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打破障碍的桥梁。”此外,八家爱心企业走上“爱心T台”,成为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先锋力量”。

青云市集外,贵州省残联与贵阳市残联围绕残疾人就业、教育、医疗、康复等方面设置多个服务摊位,既有先进的“外骨骼机器人”,也有残疾人直播带货的直播间,热闹非凡的场景彰显出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群体的深切关怀。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