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内股价翻三倍的美图,给AI中厂上了一堂变现课

当市场热点还在具身智能、半导体、消费电子等板块中轮换时,曾被视为"时代眼泪"的美图,已经凭借AI技术的深度应用完成了华丽转身。
年内涨幅接近300%,市值突破500亿(截至7月21日),美图一举成为2025年港股市场最耀眼的科技股之一。
市场热捧背后,是机构对美图AI商业化路径的高度认可。华创证券将其定义为“少数具备全球化+持续盈利能力的AI落地应用公司”,浙商证券则强调其“2.58亿MAU用户底盘与高付费能力生态”构建的核心壁垒。
或许,美图这场“应用层逆袭”的好戏,这份垂直场景的AI产品化能力,正是工具软件能在AI时代找到的黄金变现公式。
从"盲目扩张"到精准变现,美图比以往更聚焦
美图的崛起之路充满戏剧性。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公司曾尝试过手机硬件、短视频社区、医美服务等多元业务,但多线作战导致其持续亏损。
财报显示,2017年至2021年,美图总的亏损额度接近20亿。与此同时,股价也持续承压。统计显示,美图公司从2017年的高点22.885港元/股一路下跌至最低0.48港元/股,五年时间跌幅超96%,市值蒸发超1000亿港元。
一切的转折发生在2023年。创始人吴欣鸿重新担任董事长后,美图开始了一场彻底的"战略瘦身"——剥离非核心资产,全面聚焦AI影像赛道。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这种"减法战略"的效果立竿见影。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在AIGC推动下,美图VIP会员数超720万,创下历史新高。
以VIP订阅为主的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收入达到6.02亿元,同比增长62.2%;美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2.86亿元,同比增长31.1%;广告业务收入为3.49亿元,同比增长28.2%。
2024年仍旧持续这一趋势。美图公司实现总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经调整净利润5.86亿元,同比增长59.2%。
更为关键的是,其核心业务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以工具类App广告变现为核心模式的美图,现在已经将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作为“第一增长曲线”。
其订阅经济的胜利直接印证了这次转型的成功。2024年,美图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收入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57.1%,占总收入比例也同步跃升至62.4%。
转型成功的背后,美图的AI付费逻辑功不可没。比如付费意愿较高的“整牙”功能,这背后是许多用户因牙齿不美观而"笑不露齿"的习惯。
而这一洞察进一步催生了"最小可行化产品"(MVP)策略,针对特定痛点开发专项AI功能。例如"去双下巴"功能通过AI重绘下颌线光影关系,类似的还有瘦肚子、刻画腹肌、马甲线等订阅项目,这些高度场景化的AI工具构成了美图付费渗透率持续攀升的基础。
此外,美图的技术聚焦也同样关键。美图明确表示不会无止境投入基座模型研发,而是专注AI应用层开发。基于核心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增长,美图公司透露,用户每天处理的数亿份图片和视频中,已有约83%都用到了泛AI功能。
或许,当下美图的战略聚焦,恰恰就是避开与通用大模型的正面竞争,去做AI影像领域的“瑞士军刀”。
AI变现双重密码:生活场景与生产力工具
当订阅经济的飞轮开始旋转,美图的战略聚焦便自然延伸出清晰的变现路径。而美图的AI商业化成功,恰恰源于其精准把握了"颜值经济"的两大核心场景,也就是满足个人悦己需求的生活场景应用与服务于商业效率的生产力工具。
在生活场景领域,美图通过AI功能创新持续刺激用户付费。诸如"AI发型""AI换装"等爆款功能,不仅让美图秀秀海外版登顶印尼App Store总榜,还使得美颜相机海外版在12国登顶。
图源来自极客公园
随着AI功能替代传统工具,大幅优化用户体验及转化率。2025年2月,美图生活场景产品(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付费渗透率达5.2%,较2024年底显著提升。
这些AI创新功能不仅降低了用户创作门槛,更通过社交传播形成裂变效应。华泰证券研报指出,美颜相机海外版"AI换装"功能推出后,MAU较之前提升约36%,呈现"阶梯式上升"。
这种"爆款拉新-功能留存"的闭环,使得美图2024年全球月活用户(MAU)增至2.66亿,付费用户达1261万,同比增长38.4%。
不仅如此,美图在海外市场的突破为其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美图公司早前推出的AI设计助手RoboNeo,相比剪映前团队推出的Lovart,更具差异化优势。据大摩预计,RoboNeo还有望成为美图进军全球电商设计市场的起点。
在生产力工具领域,美图展现了更为野心勃勃的布局。摩根士丹利的研报显示,“美图设计室”2024年的收入约2亿元,同比翻倍,毛利率达60-70%,这也验证了B端工具通过订阅制、按需付费等模式实现高毛利的能力。
而且,“美图设计室”针对电商场景痛点,将复杂的AI模型能力封装为简单易用的功能,在精度与效率间找到平衡点。
2025年5月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优势。根据协议,阿里电商平台将优先推广美图AI工具,为淘天等商家提供智能抠图、商品视频生成等功能。美图从C端修图工具转型B端生产力平台,阿里生态成为其商业化的“加速器”。
此外,技术层面,美图构建了三层AI产品生态:底层的MiracleVision视觉大模型、中间层的美图AI开放平台与创意平台,以及应用层的多款AI工具。这种全栈能力使美图在AI影像领域形成独特壁垒。
当生活场景的流量势能与生产力工具的效能革命在美图AI生态中交汇,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不仅带来2024年净利润的飙升,更揭示出AI应用层的黄金法则:垂直场景的深度击穿比通用技术更能建立商业支点。
美图崛起背后,中型厂商有一套新的丛林法则
正如市场所言:“美图不追求参数领先,而是深耕垂直场景的数据积累与产品化能力”。
而美图的崛起也代表了一类企业的生存之道——在巨头林立的AI时代,垂直领域的中型厂商如何凭借技术深度与场景理解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面对字节跳动"剪映"、快手"快影"等大厂竞品时,美图2022年推出的AI视频工具Wink选择避开正面竞争,转而专注垂直场景突破。
这种策略的底层逻辑是:大厂产品通常追求通用性,而中厂可以针对特定需求做深度优化。例如,美图的“美图设计室”聚焦电商视觉设计,其AI图文功能能显著提升电商内容生产效率。
同样,知乎在内容平台竞争中,也选择以专业深度内容吸引付费用户,2025年Q1其付费阅读业务收入达4.1亿元,占总收入的57.3%。这种"小而美"路线,成为中厂应对大厂规模优势的有效屏障。
不仅如此,美图的成功也揭示了工具类产品的独特优势。相比内容平台,工具类产品受文化差异影响小,更易实现全球化扩张。
截至2024年底,美图海外MAU同比增长21.7%,达到9451万,占总的MAU约35.6%。这种成绩是多数内容平台难以企及的。同时,工具产品能够建立基于功能而非流量的用户粘性,当用户形成使用习惯后,迁移成本较高。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1月美图秀秀在中国女性喜爱App榜单中遥遥领先,中国女性用户活跃规模已经达到6.24亿,同比增加2.6%。这种粘性也为付费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阿里与美图的战略合作则预示了AI应用层的新趋势——生态互补。这种合作本质是各取所需:阿里获得专业的影像AI能力赋能电商生态,美图则借助阿里平台触达海量B端用户。
类似案例还有快手与美图被券商同时锁定为"关键标的"。前者凭借"可灵"视频模型全球变现,后者则深耕垂直场景。这种"技术-场景-现金流"的闭环,正成为AI应用层企业的成功范式。
当美图设计室挺进Adobe腹地,当RoboNeo直面剪映生态,中型厂商在技术普惠浪潮中的生存博弈才刚刚开始。工具可以跨越国界,但商业战场永远需要盟友。
这也引向更本质的命题。在巨头林立的AI时代,技术长板与生态短板的辩证关系,正决定着应用层玩家的生死棋局。
作者:桑榆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