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机器人投资:看热闹的是流量,出钱的是VC,赔钱的是谁?

访客 2025-08-04 19:37:04 5
机器人投资:看热闹的是流量,出钱的是VC,赔钱的是谁?摘要: 如果说2023年是机器人港股IPO的开端,那么2025年就是高潮。2023年12月29日,港交所敲响了一面“史无前例”的...

如果说2023年是机器人港股IPO的开端,那么2025年就是高潮。

2023年12月29日,港交所敲响了一面“史无前例”的钟——不是人敲的,是机器人敲的。

它是优必选制造的Walker S,身高1.7米,与优必选创始人周剑一同敲钟。这场仪式是全球首例由人形机器人参与上市敲钟的事件,科技感拉满、镜头感十足,资本市场一片轰动。

2023年的这幕成了具身智能资本童话的开篇,但两年后的2025年,媒体最常问的不是能不能造机器人,而是它卖给谁、能否持续运转。

当掌声褪去、股价剧烈震荡、机构争相减持,大家才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总说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像人一样,可当这样的机器人真的出现后,它究竟能做什么?

2025年港股IPO市场迎来“机器人季”

2025年上半年,港股掀起前所未有的“机器人热”。截至7月,今年共计3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上市(极智家、博雷顿、三花智控),11家机器人相关企业递表(斯坦德机器人、仙工智能、埃斯顿、卧安机器人、云迹科技、乐动机器人、驭势科技、凯乐士、翼菲科技、兆威机电、石头科技)。

其中,仓储机器人龙头极智嘉(Geek+)于7月9日成功上市,募资超过27亿港元,上市时市值超220亿港元,但2022-2024年净亏损超35亿元;

镁伽科技(Mech‑Mind)提交上市申请,主营工业与医疗自动化硬件与AI平台,2022-2024年累计亏损22.81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约40%。

云迹科技主打酒店与商业配送机器人,2024年收入约2.45亿人民币,毛利率43%的同时,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8亿,还有18亿对赌压力。

斯坦德机器人与凯乐士科技等也相继递表,定位为AGV和AMR平台供应商,前者2022-2024年累计净亏损2.73亿元,后者每年亏损额约1.7亿元。

从数据来看,除个别已在A股盈利的公司通过“回港上市”再融资(如广和通、兆威机电),其余大多数机器人企业都处于长期亏损状态。港交所18C章节下,“带病上市”的科创企业不在少数。换言之,这场上市热潮更像是一场未盈利企业的资本竞赛:谁能抢先讲出一个好故事、募到钱,谁就能在残酷的行业洗牌中多续几分生机。

2023年港交所推出18C上市新规,允许尚未盈利的“特专科技企业”上市,叠加2025年启动的“科企专线”,支持科创公司以保密形式递交申请,进一步加快审批节奏,为机器人企业打开了一条低门槛的绿色通道。不少尚未盈利但急需融资“输血”的机器人公司选择扎堆赴港讲故事。

资本的热情不仅体现在申请数量上,也反映在二级市场表现上。得益于人工智能热潮和政策红利,加之“人形机器人”概念的火爆,已上市的机器人概念股股价节节攀升。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股价上涨了约60%,而2024年底在港上市的越疆科技(主营机器人手臂和教育机器人)今年股价飙升超170%。香港市场对机器人等新兴科技企业接受度较高,愿意给予估值溢价,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不只是港股热,A股和一级市场的手也没停。它石智航在2025年3月融到了最大天使轮1.2亿美元,宇树科技在7月18日宣布开启A股IPO上市辅导,7月21日京东更是一口气投了三家机器人初创企业:千寻智能、逐际动力和众擎机器人,布局方向涵盖仓储、物流与人形赛道,几乎覆盖了当前机器人产业的全部叙事热点,四川天链机器人也在7月30日宣布赴A股IPO。

我们看到,尽管很多机器人公司亏损严重、现金流紧张,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港股的新宠,估值高得惊人——资本对这个行业的信心,是“看未来”,而不是“看报表”。

资本布局与赛道画像——谁在下注?谁最赚钱?

这些递表企业共吸引了一批老牌机构与新兴产业资本参与。

众多大型资金入局极智嘉IPO,如火山石投资、高榕创投、华平投资、CPE源峰、Granite Asia、蚂蚁集团,主要为国有主权基金和其他主权基金;

镁伽科技背后有创新工场、AIC、愉悦资本等作为股东,既有国有资本也有市场化机构;

云迹科技曾获得腾讯、阿里、携程、科大讯飞、联想等多家国字号与互联网企业投资。

互联网巨头争相入局。腾讯押注生态,发布具身智能开放平台,投资智元机器人;美团龙珠资本已投近30家机器人企业,成宇树科技第二大股东;京东一口气下注逐际动力等三家机器人企业,将其纳入供应链技术战略;阿里则低调布局算法与感知系统。巨头们一边做 “卖水人”(芯片、AI平台),一边开抢场景与硬件,挤压着中小公司的生存空间。

可以看出,资本不断“跑马圈地”,其核心逻辑是:机器人+AI+工业制造=资本蓝海。特别是巨头平台资本,其投资逻辑不止看未来估值,也在为自身的生态体系储备能力底盘。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两大主要机器人赛道的差异化现状:

第一类机器人企业盈利路径清晰,且市场需求稳定。

扫地机器人(如石头科技、科沃斯、小米、追觅):2024年石头净利润约19.8亿元,已实现规模盈利,构建生态闭环。追觅在2024年营收约200亿元,净利润约30亿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在国内市场5000元以上扫地机市占率约30%,海外高端产品占比超50%。

协作机器人(Cobot):越疆科技营收3.74亿元,节卡、遨博也在积极部署机械臂。技术成熟、ROI可量化,B端客户反复购买。

第二类则是仍靠融资续命的“拟人+平台”赛道。

极智嘉、镁伽、云迹等:它们收入虽提升,但盈利模式依赖持续融资以维持研发与市场拓展。其自身构建云服务、系统集成、机器人解决方案生态仍需重金支持。

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逐际动力、众擎)仍处于研发或试产阶段,商业化路径仍不清晰,其“明星”产品锻造全球跟风点,但客单量极低,市场反馈微弱。

简言之,通用能力讲得越多,场景匹配和订单越少;落地需求越明确,单台价格越容易回本。

越像人,越困局——“拟人”是一种倒退?

宇树春晚曝光以后,将机器人演技拉满,但是它是所有人形里做得最好的,每年卖几万台。

国内新一代“类人形”公司如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具备结构灵活、人形外观,但仍未量产,投资人正在“烧钱赌未来”。

优必选的Walker S,一度是国内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象征。

它可以行走、开门、搬运、跳舞,自己下楼梯,甚至上了多次央视春晚的舞台。2023年,它代表港股上市企业“亲自敲锣”。

它几乎什么都能做,除了真正卖得出去。

优必选的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2021-2023年合计只卖出了10台,累计收入5980万元,而优必选2024年交付的人形机器人也只有10台,收入约3500万元。

你可能会问:那卖它宣布卖出的几十万台机器人是什么?主要是面向教育、展示或定制场景的小型产品,单价低、毛利薄,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根本无法支撑巨额研发开支。

Walker的问题,几乎是所有人形机器人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让机器人越来越像人,但我们找不到让它“像人”有用的地方。

真正有需求的地方——比如护理、巡逻、安保、物流,反而对“像人”没有兴趣。扫地机器人不需要双腿,机械臂不需要情绪,仓储搬运也不关心你能不能跳舞,博物馆配备那么多随走随听讲解器也比买一台人形机器人讲解员便宜。

越像人,越贵;越贵,越没用。

于是,这些机器人成为了媒体展馆的“表演嘉宾”,成了融资PPT上的流量明星,却始终没有真正走入生产线、医院、社区。

优必选上市时市值一度高达1400亿港元,而上市后4个月,其大股东腾讯减持10.34亿港元套现,民银资本更是直接清仓。为了维持运营,优必选IPO一年内不得不连续配售新股再融资。

优必选近几年未能盈利,2024年净亏损11.24亿元。近年营收虽然保持一定的增长,(2020年7.4亿元增至2023年的10.56亿元),但受制于高昂的研发和市场开拓成本,净亏损额一度不降反增。2020-2023年,优必选的亏损分别为7.07亿、9.18亿、9.87亿、12.66亿元,逐年递增。

你可以说Walker是一台伟大的技术产品,但你也必须承认,它目前更像是一台被高估的工业艺术品。

拟人设计是抓眼球的方法,但不是卖产品的逻辑。现实场景中,谁在意机器人能不能握手?人们更关心它能不能把奶茶送到客房,能不能帮老人起床,能不能精准完成医学手术——这些东西不是“漂亮的外形”,而是稳定的功能。

相比之下,协作臂、送餐机器人、智能输送系统更务实。它们已经逐步进入工厂、医院、餐厅、物业,而不是展览馆或媒体活动现场。

因此,在“具身智能”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成为了一个话题导流器,而非主流价值的载体。资本会议室中热烈讨论其视觉效果,但工厂车间依旧根据以往低成本、高稳定的路径采购适配类型的机器人。

“人形梦”中美分岔:一边在炒概念,一边在搞收购

中国在“相信未来”,美国在“搞收购”,这在机器人行业尤为明显。

中国这波机器人IPO潮,本质是政策+资本催生的“讲故事盛宴”: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扶持政策,港股为亏损企业开闸,融资通道畅通,市场热衷炒作“通用智能终极形态”,企业竞相讲述AGI、具身智能等概念。

美国资本市场则更重已有的商业模型:波士顿动力被现代收购、Kiva被亚马逊整合、优傲协作机器人归入泰瑞达(Teradyne)旗下,Figure AI等明星公司融资多来自微软、亚马逊等巨头战略投资——他们更依赖产业协同而非资本市场的“自由搏击”。

中美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各有侧重:中国强在硬件制造与完整供应链,但控制器、精密减速器等高端核心部件仍部分依赖进口,国产化正在推进;美国领先于AI算法与软件生态,靠“巨头+风投”筑技术壁垒,却在机器人本体制造及零部件上对外依存度高。

巨头布局上,特斯拉2021年启动Optimus研发,复用电动车供应链与Autopilot视觉AI,靠汽车利润反哺;小米2022年推出人形及四足机器人,从消费电子延伸至该领域,计划接入智能家居生态,已投入上亿元攻关核心技术。

巨头入场加速行业分化:技术扎实、场景明确的企业有望存活,靠概念融资的中小公司可能被淘汰——毕竟,“用卖车的钱补贴”与“烧VC的钱”,耐力截然不同。而中国资本市场的“造梦”与美国的“买现成”,仍将持续分野。

泡沫之后,才是方向

对于递表企业来说,真正的压力在上市之后。机器人公司都在资本市场谈愿景,但在进入招股书解读与财报分析之后,机构和市场更关心的是利润率、应收账款、客户续约率和产品稳定度。若上市后数季不见盈利或未触及盈亏平衡点,股价会迅速被资金出逃拉低。

优必选、逐际动力等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公司,若仍无法形成批量交付,则无论融资了多少轮,都只能是拖着时间换取下一个融资窗口。

整体来看,消费级机器人告诉我们:先赚钱,再谈平台。其中,石头科技、科沃斯等扫地机企业有稳定消费群体、明确商业链条与生态体系。

通用协作、配送、医疗型机器人告诉我们:只要订单可以追溯、场景能够闭环,融资与盈利可以互为支撑。越疆科技、云迹科技等企业体现了具身智能在标准场景中的落地潜力。

类人形机器人研究加载器则告诉我们:这个领域仍需耐心,要更清醒地看待当前状态与量产的距离。若未来我们真的突破通用智能(AGI),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主力终端。

我们无法全盘否定人形机器人的价值。

类人机器人依然是人类对“通用自动化”的最高想象。它们未来可能出现在养老护理、警务巡逻、危险作业等场景中。它们可能是AGI时代的“身体终端”,也可能成为替代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关键。

但最重要的还是节奏。

现在不少人形机器人公司,拿着20年才能盖完的大楼图纸,却想用2年完工封顶,把蓝图当成现房卖。钱在烧,楼没起——它们最大的对手从来不是技术,而是时间。

现在的情况是:“越像人,越没用。越不像人,越能用。”

未来如果Walker们能活下来,他们会感谢今天做扫地机的兄弟们——正是他们用最土的办法、最小的场景,一点点把机器人从表演台上拉下来,送进了家庭,工厂,医院。

科技的尽头,从来不是表演,而是融入日常。

结语

2025年也许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资本爆发”的元年,但它未必是“应用爆发”的那年。

如果人形机器人真的如预期那样伟大,它不该只在发布会和电视节目里亮相,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走进车间的油污中、工地的尘土里、抢险的志愿者身旁——去扛那些人们不愿碰的脏活,顶那些人们扛不住的累活,接那些人们“难下手”的险活。

我们愿意给技术成长的时间,但别让这份等待,最终只换来一个被反复包装、却从未落地的故事。

都说未来已来,但未来永远在路上。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