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慕思股份的困境:5亿红利落入实控人囊中,转型却步履维艰

访客 2025-05-20 17:18:21 5
慕思股份的困境:5亿红利落入实控人囊中,转型却步履维艰摘要: 在竞争激烈的家居市场中,曾经以迅猛发展之势成为“床垫第一股”的慕思股份(001323.SZ),如今却深陷业绩泥沼,股东回报与长期战略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



在家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慕思股份(001323.SZ)作为曾经的“床垫第一股”,如今却深陷业绩低迷的泥潭。股东回报与长期战略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的数据来看,慕思股份的业绩表现令人堪忧。2024年,公司营收仅微增0.43%,达到56.03亿元,而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4.36%,降至7.67亿元。进入2025年,这一颓势仍在延续: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6.66%,为11.21亿元;净利润更是下降16.43%,仅为1.18亿元。作为核心业务的床垫板块,其增速已从高增长区间逐步放缓至2024年的3.78%,并在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收缩至1.80%。与此同时,床架、沙发、床品等其他产品线也未能填补空缺,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然而,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慕思股份却选择了高额分红政策。2024年,公司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元(含税),总计派发现金红利3.94亿元,叠加中期分红后,全年累计分红金额高达6.89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达89.79%。实控人王炳坤与林集永合计持股76.48%,因此直接获益约5.27亿元。如此高比例的分红引发市场广泛质疑。有投资者直言:“在公司亟需资金进行渠道改革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大规模分红是否表明管理层对公司的长远发展缺乏信心?”

事实上,慕思股份的渠道改革正处于阵痛期。线下专卖店数量从2023年的5700余家缩减至2024年的5400家,经销渠道营收同比下滑0.26%至41.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降至74.1%,为近年来最低水平。一位一线城市的经销商表示:“线下门店的运营成本持续攀升,但客流量却不断减少,很多时候一天都没几个顾客上门。”尽管线上渠道营收有所增长——2024年电商业务实现营收10.9亿元,同比增长6.04%——但毛利率却同比下滑1.32个百分点至52.71%,远低于线下渠道。全资子公司慕思电商更是在2024年陷入亏损,营收7.64亿元,净亏损20.86万元。这不仅拖累了母公司财务状况,也让其线上发展战略陷入困境。

此外,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成为另一大难题。2020年至2024年间,公司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长期维持在24%以上,2024年更是高达25.05%,销售费用总额达14.03亿元。然而,高昂的营销投入并未有效转化为收入增长。例如,慕思曾斥资数亿元赞助热门综艺,但节目播出后品牌搜索量仅提升5%,转化率不足1%。这种“烧钱换流量”的模式被市场普遍认为不可持续。相比之下,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则相对滞后:2024年研发费用虽同比增长10.51%至2.05亿元,但占营收比重仅为3.66%,远低于销售费用率。这也导致慕思在智能化转型中的技术优势略显不足。

面对行业变局,慕思股份将智能化转型视为突围方向,并推出了旗舰产品T11 + AI智能床垫,搭载潮汐算法2.0,试图通过“智能硬件 + 健康数据 + 服务闭环”的商业模式抢占市场先机。然而,目前智能床垫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仍不足5%,且其高端定位与高昂价格(如T11 +售价超万元)限制了产品的规模化扩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平衡品牌溢价与性价比成为慕思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家居行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顾家家居、喜临门、敏华控股等企业通过全渠道布局与性价比策略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而慕思虽然定位于中高端市场,但价格模糊与渠道冲突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多位消费者反映其线下购买的产品价格与线上存在较大价差,或不同门店间价格不一致。直播电商引发的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使得慕思在品牌溢价与性价比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

站在十字路口的慕思股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坚持高比例分红以回报股东,还是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渠道改革、智能化转型和研发创新中,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抉择或将决定其未来能否突破困境,实现业绩反转与可持续发展。市场正拭目以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