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上海发布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让上海影迷更幸福满足

访客 2024-06-16 12:00:20 28 抢沙发

随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上海作为“电影之城”的气氛拉满,与电影有关的“氛围感”遍布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6月15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电影局主办,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弘扬城市精神 打造电影之城 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发布会在上海影城2号厅举办(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来自中国电影产业的济济人才汇聚一堂,新鲜出炉的“上海出品”片单和一系列举措的发布,都彰显着这座城市与电影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景。“三年计划”囊括了从影视创制中心的建设到进一步做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规划,从资金政策的扶持到影院文化的改革升级,从行业智库的引领到电影文化的营造,上海正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未来将与观众见面的部分“上海出品”精品项目

五大方面、24项任务,助推上海电影“全面发展”

毫无疑问,电影在上海,有着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深厚群众基础和情感认同——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的电影文化底蕴丰厚。历经百年,上海电影市场领跑全国,电影票房、放映场次、观影人次、影院数量、银幕数量、座位数量等各项市场数据多年保持全国城市第一。而同时,上海电影在内容创作、技术创新、市场拓展、金融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上海电影局自去年年底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的撰写工作,历时6个月,通过120余场的调研座谈,向100余位行业代表虚心请教;同时放眼世界知名的影视城市,对相关的政策定位、经验做法进行对标对表研究。经过近50多次的修改,吸纳近200条优质建议,才有了此次正式发布的计划方案。

从方案中可以看到上海梳理了自身各方面的优势,从当下行业从业者和市民真实的需求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以期实现电影产业的全面升级和城市文化形象的深度塑造。

计划涵盖了上海电影当下最重要五大方面的24项发展任务:一是通过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做强上海国际电影节、发挥行业智库力量等筑牢上海电影之城根基;二是通过实施电影精品工程、推动构建电影IP产业链、健全上海电影评价体系和功能等繁荣上海电影之城出品;三是通过加大电影科技研发力度、优化上海电影摄制服务等升级上海电影之城产业;四是通过凸显红色电影力量、培育影迷增进互动交流、做优普惠性放映活动等培育上海电影之城生态;五是通过吸引更多名家来沪、积聚青年影人力量,完善上海电影之城人才机制。

预计经过三年左右的持续推进,上海将全面提升上海电影的综合实力,不断擦亮“上海电影”金字招牌,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陈可辛谈上海:时髦、摩登又有厚重年代感的魔都

从发布会上公布的、未来三年上海出品的精品创意制片单中可以看到,未来三年的“上海出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革命历史、现实题材、传统文化等各种不同类型,其中《千里江山图》《酱园路》《逆行人生》《好东西》(《爱情神话》平行篇)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等都是上海故事、上海取景,沪味浓厚;《解密》《核潜艇》《黎明起飞》等作品,唱响了奋战在不同战线上的中国英雄赞歌;《乔妍的心事》《我会好好的》《即兴谋杀》等作品涵盖了温情、悬疑、喜剧等题材创作,动画电影《白蛇·浮生》《真假美猴王》《小猪佩奇之完美假期》《小妖怪的夏天》大电影等动画汇聚了中外经典IP……

作为“上海未来三年精品创制片单”的发言创制代表,陈可辛导演谈到,《酱园弄》与上海从地域到情感、从物理到精神上,都有密不可分的连接。

陈可辛发言

2004年陈可辛第一次在内地拍的电影《如果·爱》,也是在上海拍摄。将近20年后,陈可辛又回到上海,虹口区是他新片《酱园弄》中“传奇诞生的地方”。“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上海这座时髦、摩登又有厚重年代感的魔都,对我们创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上海的气质也滋养了电影的表演。陈可辛谈到,“弄堂里每一个空间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如同‘72家房客’的感觉给了我跟团队许多灵感,更重要的是这些空间感染了演员的表演。”每个进组的演员陈可辛都会亲自带他们走一遍片场的每一个空间,让他们想象和感受期间里面无数上海故事日复一日地上演。

一件有意思的小插曲是,在上海拍片的日子,恰逢《繁花》热播,陈可辛也是追剧一族。“我们白天拍着40年代的上海,晚上回到酒店,电视上是播着90年代的上海。”颇有穿越之感,而细数近年来如《罗曼蒂克消亡史》《爱情神话》等影片,也让陈可辛看到青年导演都在用不同的方法去呈现不一样的生活。

让上海影迷成为全国最有幸福感的观众

上海是座拥有浓郁的电影氛围,活跃的消费市场,和具备高度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的影迷观众的城市,379家影院,2247块银幕构成了电影之城的市场根基。

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观影习惯发生了巨大转变,上海的电影院们也以各种积极尝试实践着更适应当下观众观影场景需求的自我迭代。

2023、2024年,上海影院和影迷共同发起的28场灌篮高手和霉霉演唱会的电影千人活动,年轻观众重返影院,在线下打卡,线上互动中再次发现了观影的仪式感和新鲜感。上海影城、衡山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兰心大戏院、国泰电影院、美琪大戏院等曾经见证历史的标志性建筑,亦是影迷心中的精神图腾。而近年来,这些老影院也都积极通过新的尝试,结合影展,推出文创周边,成为年轻观众影迷向往的体验消费场所。

“2022年上海观众曾贡献了《爱情神话》上映四成的票房;2023年《芭比》上映首周,上海影院给出了高出全国一倍的排片;2022年到2024年上映的19部动漫影片,上海地区的上座率是全国第一。百老汇院线旗下Movie Movie电影院策划的经典电影放映在影迷中广受好评……”上海市发行放映协会会长戴运谈到,“这些数据和案例是市场化的选择,是内容与观众的双向奔赴的表现,也让我们看到上海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会上发布了上海影院建设2.0规划。这个规划旨在鼓励影院自我迭代,以观众需求和体验为核心,推陈出新,创建生态升华影院与观众的链接。

“三年行动计划”将响应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推出多项举措

通过主题和特色影院的模式,动漫、科幻、戏曲爱好者、艺术电影爱好者、技术爱好者都能借由电影找到自己的社交群,为年轻观众开发个性化观影活动,定制IP产品等,通过周周有影展、周末看新片等观影品牌,让观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主题和特色影片的摸索,驱动影院提高产品设计和服务能力,“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影院摆脱对传统电影档期的路径依赖和内容同质化竞争,让影院找到自己特定的场景和观众。这也有助于未来为不同类型影片的宣发提供更精准的放映渠道和聚焦的目标客群,有利于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戴运说。

2023年上海的观影人数已经达到5200万,票房数、银幕数等6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但上海并不满足于此。“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们致力于创造‘电影+’的新消费场景,希望做强各类观影平台,通过差异化的优秀内容供给和高黏度高互动高频次影迷活动,让上海的影迷成为全国最有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的电影观众,也让各类电影在上海永远不愁找不到知己。”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刘祎呐在会上表示。

同日,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在仪式上同步揭牌,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则向来场来宾介绍了上影集团打造全新的AI生态中心和集五星级影院、酒店、俱乐部于一体的沉浸式电影文化空间FOD(Film - Oriented Destination)“电影策源地”的系列进展。

时值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5周年,三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贯彻落实到上海电影工作各方面。据介绍,未来,上海将重点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受众清晰的主题影院,实施电影精品工程,打造“周周有影展”等观影品牌,鼓励各类首映、路演活动,进一步丰富内容供给之外,推动电影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生活。同时做强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展红色电影之旅、电影党课等文旅结合的特色观影活动,鼓励影院以电影为媒介完善特色经营,打造上海电影文化标识,不断提升市民的感受度与参与度。此外,上海还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持续优化惠民、惠农、惠学、惠老、惠特“五惠”放映活动和电影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进展馆、进养老院、进商圈的“六进”公益放映,便民、惠民、利民,提升观众幸福感、获得感。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