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达科技频收监管警示函,高质押叠加减持潮风险隐现

本报记者齐萌 深圳报道
近期,奋达科技(002681.SZ)因一系列合规问题频繁受到监管机构的关注。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公司在治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担忧。
监管重拳出击:资金占用与财务核算不规范
5月19日,深交所向奋达科技下发监管函,指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肖奋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行为,同时公司在回购股份费用的财务核算方面存在不规范问题,导致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此前,深圳证监局已于5月17日对上述问题予以关注,并对公司及相关人员出具警示函,要求其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两化融合委员会副会长吴高斌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这一系列问题反映出公司在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机制上可能存在严重漏洞。“这不仅会对市场秩序和投资者信心造成负面影响,也体现了监管机构对于维护市场公平性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决心。”
受此影响,5月19日,奋达科技收盘报7.11元/股,下跌1.66%。
多次违规的背后:内控缺失与整改乏力
事实上,这并非奋达科技首次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公司4月24日发布的公告,经自查发现,2023年11月至2025年3月期间,控股股东肖奋累计发生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共计955.98万元,其中本金911.41万元,利息44.57万元。截至今年3月,肖奋已归还全部本金及利息。
尽管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开展员工培训等,但其在财务核算方面的不规范问题仍然屡禁不止。例如,2020年,公司因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被深圳证监局点名批评;2021年,又因商誉减值测试不谨慎等问题再次收到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经济学家余丰慧对此表示:“这些问题表明,公司在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上长期存在短板,且未能有效改进。重复出现的违规行为可能暗示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或管理层对法律法规的忽视,进而引发市场的广泛担忧。”
潜在风险凸显:应收账款高企与客户集中度风险
尽管奋达科技近年来营收和利润实现双增长,但其财务状况中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高达80.66%,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专家分析认为,过高的应收账款比例可能导致销售收入质量下降,资金回笼速度减慢,甚至增加坏账风险。
此外,公司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2024年年报显示,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比接近50%。虽然这些客户与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但如果未来主要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公司产品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将对生产经营带来显著冲击。
针对上述问题,奋达科技表示将在深耕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并拓展新客户,以降低客户集中度带来的经营风险。
股权质押与股东减持:进一步加剧市场疑虑
除了财务和治理问题外,奋达科技的股权结构也存在较大风险。截至5月17日,控股股东肖奋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质押股份数量为2.82亿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高达72.70%。一旦股价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强制平仓风险,进而影响公司控制权稳定性。
与此同时,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杨明焕、格力金投及其一致行动人格金六号自2024年12月以来持续减持公司股份,目前已不再是持股5%以上的股东。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不足的信号,可能引发其他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
余丰慧提醒投资者,大股东的退出不仅可能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战略方向,还需密切关注后续发展,以评估其对公司基本面的实际影响。
综上所述,奋达科技当前面临的不仅是短期的合规压力,更是长期的治理挑战。如何通过完善内控体系、优化客户结构以及稳定股权结构来重塑市场信心,将是公司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